尊敬的各位领导、亲爱的水发青年们:
大家上午好!我是来自四川亭子口公司审计合同法务部的肖俊杰。我今天宣讲的主题是《以青春之名,筑江河之梦》。我出生在长江首城——四川宜宾,自幼在金沙江畔成长,儿时,“滚滚长江东逝水”的澎湃涛声常伴耳边,江面上货船往来穿梭的景象,虽未能让那时懵懂的我完全领会其中深意,却让我深深记住了江水蕴含的磅礴力量。
站在老吴坝渡槽这片热土之上,脚下,是如火如荼建设的亭子口灌区;抬眼远眺,连绵青山与蜿蜒渠道相映成趣,我的内心满溢激动与自豪。这片土地,浸润着浓厚的红色基因,张思德同志曾用实际行动践行“为人民服务”的伟大誓言。而我们,新时代的水发青年,正沿着前辈们的光辉足迹,在水利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昂首阔步、奋力前行。
一、观高质量发展,阅水润天府的时代答卷
初次翻开《四川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》,亭子口灌区工程作为“骨干水网”的关键构成,恰似一条灵动的银色丝带,将嘉陵江之水源源不断地引向川东北,滋养着千万亩良田。随着水利工程日臻完善,自来水流入了千家万户,农田灌溉也得到了坚实保障。
这,便是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。它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,为区域经济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身为审计合同法务部的一员,我时常思索:高质量发展于我们而言,究竟意味着什么?精益求精,资金规范,合同严谨,回应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。
遥想当年,李冰修堰,遵循“深淘滩,低作堰”的精妙原则,历经千年岁月洗礼,至今仍造福于民,关键就在于对工程质量的极致追求、对百姓福祉的高度负责。如今,我们投身亭子口灌区工程建设,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份合同、每一笔资金,都与工程的质量和效益紧密相连,都关乎着万千百姓的切身利益。
二、悟水利精神,从张思德到新时代水发人
伫立在老吴坝渡槽之上,微风轻轻拂过,历史在耳畔回荡。70多年前,张思德同志以宝贵生命诠释了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深刻内涵。不怕吃苦、不惧劳累,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,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,没有高低贵贱之分。这种伟大精神,在我们水利人身上同样绽放光芒。
在水利行业,有着无数像张思德同志一样的杰出楷模:郑守仁院士扎根三峡四十年间,设计出举世瞩目工程。徐端在黄河水患频繁的艰难岁月,留下《回澜纪要》惠及后世。
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,科学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水利精神。我们如何传承呢?或许,多一份严谨细致,多一份认真专注,多一份责任担当,就能为工程建设增添一份坚实保障。高质量发展绝非空洞口号,以为人民服务为引领,做实做细,把每一个细节雕琢至臻。
三、青年当何为,于审计法务岗位绽放青春光彩
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征程中,我应扮演何种角色?又能切实做出哪些贡献?犹记得入职培训时,领导曾形象地比喻:“审计是工程建设的‘免疫系统’,法务是风险防控的‘防火墙’。”这句话让我深刻意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责任。
亭子口灌区一期工程作为重大民生水利项目,投资体量大、覆盖面广,合同管理与资金监管工作容不得丝毫懈怠。对合同条款,严谨细致地核查,从工程质量技术规范、工期节点要求,到资金支付比例与流程等。开展工程款审计工作时,更要秉持“眼见为实”的原则,为工程建设筑牢资金安全防线。这些工作看似琐碎繁杂,但却与成败息息相关。就如同张思德烧炭,看似平凡无奇,却是革命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环。我们的工作,就是为工程建设烧制“安全炭”“质量炭”“廉洁炭”。当我们凭借自身努力,让每一份合同都经得起严格审查,让每一笔资金都用得清清楚楚,让每一个风险都得到有效防控,这便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贡献,便是对水利精神的生动传承。
四、以青春之我,筑未来之梦
《诗经》有云:“沔彼流水,朝宗于海。”从大禹“凿龙门”的千古壮举,到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;从都江堰的千年奇迹,到亭子口的宏伟建设,中华民族的治水史诗波澜壮阔、从未落幕。如今,历史的接力棒已稳稳交到我们手中:当北斗卫星在浩瀚夜空中精准勾勒出灌区的水网经络,当智能闸门在云端迅速响应千里之外的旱情预警,当青年工程师的草帽与无人机的机翼一同掠过巴山蜀水……我们终将深刻领悟:每一代水利人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璀璨浪花,唯有将青春毫无保留地融入江河,方能奔赴更壮阔的海洋!
谢谢大家!